一、活动简介
四川省“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包括国家级中学生“英才计划”在四川省实施工作和省级“天府中学生英才计划”两部分。国家级中学生“英才计划”在四川省实施工作于2013年开始,在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实施,面向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有浓厚兴趣的高一、高二学生。“天府中学生英才计划”(试点)是由四川省科协和省教育厅联合,在成都、绵阳、德阳、资阳、眉山五地启动的四川省科技创新拔尖后备人才培养计划,是全国“中学生英才计划”的省级版,由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于2024年开始实施,选拔和培养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和工程学六大学科的拔尖人才。“中学生英才计划”已纳入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整体规划、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简称“英才计划”)由中国科协、教育部于2013年共同实施,是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姊妹篇”。主要任务是选拔一批品学兼优、学有余力的中学生走进全国重点大学,在自然科学基础学科领域的著名科学家指导下参加科学研究、学术研讨和科研实践,为高校“拔尖计划”输送后备力量,并以此建立高校与中学联合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英才计划是国家全额资助的一项公益性人才培养计划,全国范围内共有25个省市的58所知名高校参与。
二、实施范围
(一)实施城市
国家级“中学生英才计划”: 成都市、德阳市、绵阳市
省级“天府中学生英才计划”: 成都市、绵阳市、德阳市、资阳市、眉山市
(二)实施高校
高校培养基地:
中学培养基地:
(三)参与中学
面向实施城市的重点高中,如成都市第七中学、成都市铁路中学校、德阳外国语学校、成都外国语学校、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中学、成都市树德中学
、天府新区华阳中学、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成都市石室天府中学、天府第七中学、绵阳东辰学校、成都市第十二中学(四川大学附属中学)、成都市玉林中学、成都市新都一中等。
(四)学科范围
国家级“中学生英才计划”: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
省级“天府中学生英才计划”: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工程学
三、培养内容
培养目标:
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后备人才,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输送后备力量,促进了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相衔接,建立了高校与中学联合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
培养学科:
培养对象: 对基础学科具有浓厚兴趣的高中一年级和高中二年级学生。
培养周期: 培养周期原则上为一年。
培养导师:
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根据工作计划推荐导师人选,四川省管理办公室根据导师条件进行审定。新增导师获得主办单位制作的导师聘书,往届导师自动进入“英才计划”导师库。原则上应从“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导师中推荐,以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为主。
四、学生遴选
(一)遴选对象
学有余力、成绩优异,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有浓厚兴趣的高中一、二年级学生。
(二)遴选条件
基本要求:
成绩要求:
(三)遴选程序
四川省管理办公室和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对报名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创新潜质进行素质测试和面试。
(四)遴选名额
每年选拔名额不同,总体人数是上升趋势。根据学生素质测试和面试表现综合评定,确定入选人数以及每个学科的人数。2024年国家级“中学生英才计划”入选学生共60名,其中四川大学50名,电子科技大学10名
;2024年“天府中学生英才计划”(试点)学生共97名,其中,四川大学20名、电子科技大学35名、西南交通大学27名、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15名。
五、培养方案
(一)培养周期
学生培养周期为一年(一般是从1月到12月)。培养周期结束后,学生可报名参加下一年度的培养,导师将给与优先考虑。
(二)培养原则
1.兴趣导向。
导师应从中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出发,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使学生实质参与科学研究,锻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基础学科的兴趣。
2.名师引领。
“中学生英才计划”导师以著名科学家为主,注重发挥科学家在学生精神熏陶、学术引领和人格养成中的重要作用。导师及培养团队应着眼于为国家培养未来拔尖科技创新人才,严格要求,精心培养,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科学志向。
(三)培养方式
1.导师培养。
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特点,指导课题研究,指定阅读书目、参加学术讨论、听取学术报告,让学生切实体验科研过程。
对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的学生进行不同高校学科导师、不同实验室或校际间合作培养。
导师对学生进行当面指导,保证见面指导次数和时间,学生到校参加培养不少于10次,督促学生每次活动后提交《成长日志》,导师要对《成长日志》进行审核,记录培养过程。
2.中学培养
参与中学要选派责任心强的科技教师或学科教师对学生进行基础科研技能培训和沟通方式指导,督促学生按时完成培养任务,配合高校导师做好学生日常培养。
3.活动培养
组织优秀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培训班、大师报告、夏(冬)令营、论坛、交流会等多种学科交流活动。
组织参加全国管理办公室野外考察等综合性实践活动,选拔推荐优秀学生参加国际竞赛或交流活动,与国外优秀青少年、科学家进行交流,提高对世界科学前沿的认识,开阔国际科学视野。
省管理办公室将组织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省内学术交流活动。
六、学生评价
国家级中学生英才计划采用初期评价、中期评价 和年度评价 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一)初期评价
评价时间: 4月初
评价形式: 导师需登录“英才计划”官网,对学生1-3月的培养状态、课题选题及进展等情况填写评价意见。
(二)中期评价
评价时间: 7月底前
评价形式:
以学科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中期汇报、学生以ppt的形式用5-10分钟,分享参加“英才计划”的收获和体会,汇报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并具体规划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导师团队结合学生日常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协调解决培养中的问题,明确下半年培养目标,不合格者将退出培养。
(三)年度评价
评价时间: 11月底前
评价形式: 学生提交课题报告、培养报告(含读书报告、文献综述、实验记录、小论文等)、《成长日志》、导师评价等材料。
评价结果:
全国管理办公室从科学兴趣、学科基础知识、创新及科研潜质、综合能力、英语交流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考察,评选出年度优秀学生、合格学生和参加国际竞赛及交流活动候选学生。评价为合格和优秀的学生授予《培养证书》,评价为不合格的学生不授予《培养证书》。
七、培养进度
四川省国家级中学生英才计划人才培养进度安排一共要经过八步:推荐导师→学生报名→潜质测试→确定面试名单→导师面试→组织见面会→学生培养→年度评价总结
(一)推荐导师
(二)学生报名
(三)潜质测试
(四)确定面试名单
(五)导师面试
(六)组织见面会
(七)学生培养
(八)年度评价总结
八、组织保障
(一)管理保障
四川省管理办公室:
由四川省科协和教育厅共同设立四川省管理办公室;
将“中学生英才计划”纳入本地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整体规划、纳入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制定本地区“中学生英才计划”工作实施方案;
确定参与中学并组织重点中学参与;
分配中学生推荐名额;
组织和推进本地中学生的推荐、选拔、培养工作;
搭建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导师与中学教师微信群等交流平台;
做好“中学生英才计划”宣讲工作,对本地区工作典型案例进行挖掘与宣传;
组织本地区工作总结评估,做好学生跟踪工作,持续加强“英才库”共建共享;
四川省管理办公室设在省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承担本省“英才计划”日常管理工作。
(二)师资保障
“英才计划”导师原则上应从“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导师中推荐,以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为主。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根据工作计划推荐导师人选,四川省管理办公室根据导师条件进行审定后,正式成为当年四川省“英才计划”导师。新增导师获得主办单位制作的导师聘书,往届导师自动进入“英才计划”导师库。导师应组建由热心青少年科技教育专家组成的培养团队,团队成员原则上应具备博士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
参与高校:
推荐导师人选;
协助省级管理办公室做好学生笔试、面试等选拔工作;
开放优质科技教育资源,推动培养工作与学校特色优势资源、特色活动相结合;
组织学生参加科学实践、实习、学术报告等活动;
拓展学生国际视野,组织推荐学生夏令营、研讨会、短期考察等科技交流活动;
将导师及团队指导学生计入教育教学工作量,作为职称评聘、业绩考核的参考;
推动基础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的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
完成年度工作总结,协助做好各项保障工作,配合做好工作评估等。
参与中学:
参与中学负责推荐品学兼优、学有余力、对基础学科具有浓厚兴趣的中学生;
组建以校领导为负责人,由科技教师等有关人员组成的指导团队,指派专人负责日常工作,配备学科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
建立与导师团队、管理办公室的有效沟通机制,实时反馈培养工作开展情况;
将“中学生英才计划”纳入本校研究性学习课程、学科拓展课程、科技选修课程、创新实践课程等课程体系;
对中学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科研实践计入教育教学工作量,作为职称评聘、业绩考核的参考;
进一步加强校内宣传与宣讲,扩大受益面;
完成年度工作总结,协助做好各项保障工作。
四川省中学生英才计划实施十年以来,向英才计划输送了大批优秀学子,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新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广泛发现和培养一大批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特开启了“天府中学生英才计划”试点工作。后续将继续聚焦激发学生兴趣爱好、提升学生研究能力,组建高质量导师团队,提供必要的科研资源,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氛围。
声明:本站稿件凡恩品牌资讯以外部分类目资讯转载来自于互联网,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删除。